Model 3焕新版试驾体验

前几天去换空调滤芯,顺带试驾了新款Model3,路线从服务中心到家门口往返,大约不到30分钟的时间,勉强算做一次完整的体验。就个人感受来说,惊喜是提升带来的感受是明显的,不足是个人对尾灯设计的观感不佳,导致上头又下头。

现在有很多新车相关视频,文字就简短描述一下,由于距离试驾时间已过半个月,现在还能记得的,也算是印象深刻了:

Tesla不支持HW 2.5的车机功能清单

作为2019年老韭菜车主,在承受车辆购置税以及一系列降价带来的重击后,最近已经开始在一次次OTA更新后,不得不品尝HW2.5带来的苦果。 以下是我个人已知的,大概率是由于HW2.5不支持,才没有出现在我车机系统里的...

Model3 换新胎

超期服役的原装轮胎

这一组原装轮胎(如果不算右后胎半年不到时被蹭破,不得已换了一条新胎),陪我开了3年零11个月,8.8万公里。期间连一次轮胎换位也没做过,因为每次服务中心都说还用不着。直到上次在五环轧到一个不知名物体后去例行检查轮胎,服务中心告诉我,可以在开到9万公里的时候换胎了。即便如此,服务单上关于建议“更换轮胎”和建议“轮胎换位”这两项结论,给的还是“否”。

巧合的是,在此之前我偶尔有一次感觉刹车距离变长了(鉴于有过这次追尾,此感觉不可信),收到换胎建议之后,我感觉胎噪也随之变大,甚至车速都不敢太快了。期间甚至还找老司机来帮我检查,看轮胎是否需要立刻更换。老司机表示磨损程度还可以,除了侧面看起来有一些轻微龟裂状,但不影响使用。即便如此,随着里程数逐渐增加,换胎提上日程。

电子产品寿命这件事

去年修好的电动牙刷,前两天又罢工了。当时之所以选择维修,是因为松下客服在电话里说:这个型号挺贵的,值得修一下。2019.6-2022.6,这是售价¥1999电动牙刷当时第一轮的使用寿命,平均单次使用成本¥1.82,若按当下京东牙刷热卖榜No.1 ¥6.9一支普通牙刷来计算,相当于不到4天就要换一支新牙刷,看起来相当奢侈。这距上次返修还不到一年,本次第二轮使用寿命又来到尽头。

这是我用过的第二支电动牙刷。上一支飞利浦的两轮使用周期跟松下非常相似,返修后同样没有坚持超过一年。原以为换了更贵的型号可以避免这个烦恼,现在看来,价格的高低只来自对功能的吹捧,使用寿命则可能一概以三年为限。

上一次让人对使用周期建立了清晰概念的,是一只购自京东的微软鼠标。从鼠标滚轮第一次故障起,每次提交售后,都能换回一只新鼠标回来,然后用一年再出问题,再提交售后更换……这个循环重复了至少两次后,我开始有点不好意思继续薅羊毛了,转而开始向别人推荐这个渠道和品牌组合。

新年新主题

转眼已经来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前从未想过这个blog要持续多久,也没有想过要停掉它,主要原因,大概就是我仍旧时不时会在主题市场闲逛,以及偶尔会翻翻以前的记录。在临近农历新年假期之时,偶然看到了此时此刻正在使用的Writings主题,忽然像打通任督二脉一样,我突然不再执着于通过手动修改主题文件来做个性化定制,转而接受了主题自带的后台配置功能。使用一天之后,更是自然而然地付费升级到了Writings Pro版。

18个月3.3万公里的电车感受(二)

关于自动辅助驾驶

最近有几次都在梦里开手动挡的汽车,与之相对应的另一个方向,应该就是自动辅助驾驶(Autopilot),再极端就是完全自动驾驶(FSD)。我很少使用AP,除非是堵车+极度疲劳(昏昏欲睡)时,再就是有非看手机不可的时候,会打开AP自动跟车。现在抓拍开车用手机的摄像头越来越多,第二种情况基本不会出现了。

如果单单谈论Model3的行车安全,前撞预警功能帮我防止了几次可能的追尾事故(主要是发出警报),代驾触发过一次紧急制动(当时我在副驾上的感觉),还有时而有用、时而多余的变线预警和自动避让,当我的预判足够准确时,偶尔会忽略车辆的提醒,强行操作变道。

不要依赖所谓的雷达和超声波传感器,我提车第一周就在停车时蹭到了左前保险杠,第一次全责事故是上个月在极缓行向右转车道变线时发生的,当时天黑+对方在盲区+车辆无任何提醒。

其他需要做好心理准备的问题

18个月3.3万公里的电车感受(一)

与汽油车在驾驶感上的区别

我的驾龄并不长,汽油车开得最多的是Smart和现代伊兰特,累计里程差不多1万公里,这两辆车都有独特的油门节奏,驾驶差异还是挺明显的。当我开上电动车之后,我发现这差不多就是我之前“骑过的电动车”的输出节奏——踩”油门”就会瞬间加速,如果有急性子BUFF加成,车内乘员一路上就会跟坐过山车一样,晕车是家常便饭。所以有人总结电动车是开的人爽,但坐的人痛苦。第一次试驾Model3后,我开着朋友的比亚迪唐回家,不负责任的说,这两辆车的加速节奏并没有太大差别,我猜测其他型号的电车也差不多这样。所以至少对我来说,电动车需要有意识的控制油门,才能实现汽油车那种相对平滑的无感加速。我最近意识到这一点后,收敛了驾驶风格,车内乘员满意度显著提升。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