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 7

已经用了2天win7,感觉不错,让人有当年第一次用winxp时候的感觉。首先安装之后不必为驱动发愁,即使ATI专门为win7发布的驱动包里不包含这款X1300的解决方案,我还是通过window update搞定了包括显卡在内的一系列驱动,现在只有一个Mass Storage Controller还打着问号,但已经不影响使用了。

由于序列号是向微软申请的,所以win7的最奇妙体验是能够放心的点update而不用担心被ban,以前由于用惯了自己的Professional安装盘,即使买来了使用Home Edition的电脑也要格掉重装,update总是顺手关掉。xp同2000的最大变化是外观,有了vista做铺垫,win7的外观不是太惊艳,但不会和vista一样让人很快产生审美疲劳,而且win7的theme是能够从微软网站上下载的,进步很大。另一个变化是quick launch的功能有点仿mac系统的设计,运行程序之后,图标自动变成任务栏的常规文件夹样式,但是在任务栏相应位置点右键会根据不同的程序出现不同的菜单,比如IE是最近浏览历史,普通文件夹是常用路径(Frequent),Live Messenger则是状态切换以及其他链接。不方便的就是“显示桌面”的快捷方式不见了,只能通过win+D快捷键来实现,还没有去找解决办法。 在状态栏最右侧,紧挨着时间区域。

win7对系统的要求果然不高,这台Vista Capable的电脑(HP nx6330)能够在不改变基本特效的情况下流畅运行。很久前运行过一段时间Vista,win7没有那么烦人的UAC,最起码没那么烦人的频繁弹出来。另外对于xp下的软件兼容性很好,目前还没有出现不兼容的情况,不过运行的软件也不算多。其他方面的变化也很大,可能和Vista相比没什么特别惊喜的地方,但是对于我这个从Vista又跳回XP的人来说,Win7是绝对值得升级的一个版本。

现在唯一担心的就是8月1号之后还有后续的win7测试版本放出,或者直接发布正式版,那样的话可以考虑买一套了,“正版”用户的感觉还不错。

Crash

这次公历新年的交接对我来说很特殊,最近这整一个月的时间也比我原本想要总结的08年更值得消化和回味。

这一个月的工作,难度超出预想,角色转换太慢,对状况盲目乐观,更要命的是周围是一群老江湖,让我一度对自己的沟通能力产生怀疑。姥姥的,终于意识到自己的段位有多低了。

2009,终于有空和你说声HELLO了。

Firefox crashed

Firefox almost makes me mad: when I close the GMAIL tab in firefox by clicking the close button in the individual tab, FIREFOX CRASHES.

To solve this problem, I tried to reinstall firefox, upgrade to firefox3.1beta2, run firefox with safemode, or clear all of the private data. none worked.

I also report it to Mozilla, maybe they think about it as Google’s fault.

It seems that this problem appears after the Gmail Notifier app. installed, but crash continues after this app. uninstalled.

God help me!

——————The Content Below Is About How God Help Me——————

(updated 20 minutes after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the daytime, I searched the solution in Google by the keywords: “Gmail Firefox Crash”, and the results were only about the problem description without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Just now after I posted this entry for the first time, I change the keyword to “关闭gmail tab firefox 崩溃“, with some chinese characters.

God is really helping me!

The first result is just the solution! and what’s funny is, the page which is telling the cause for the problem and the solution displays in Chinses characters  translated  from the origin entry written in English.

This is the cause and solution: http://www.raymond.cc/blog/archives/2008/06/29/fix-firefox-3-crashing-problem-caused-by-kaspersky-2009-products/

Now I am thinking about using another antivirus software instead of  Kaspersky Internet Security 2009, it also caused the Microsoft Word 2007  problem about saving action.

Thank Raymond! Thank God, I am beginning to believe that you really exist. :)

DIE WELLE

电影把1967年发生在美国的故事挪到了现代德国,讲述的是在一个中学的5天教学活动周里,由一位老师Rainer在以独裁政治为主题的课堂上带领一群学生进行的一场教学游戏,本来活动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民主的优越性,但最后却通过这场活动演示了独裁统治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和This is England以及美国X档案不同,电影里没有涉及到具体的思想主张,仅仅在快到结尾的时候,Rainer在礼堂里用这场运动回答了活动周的第一节课上关于独裁统治能否在当今再现的问题。

既然这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本身应该没有影射什么的嫌疑。有意思的是在开始的几堂课里,我一边看一边回想自己的小学时代,发现当时的情形与电影里讨论的独裁的基本特征如此相似:

  1. 第一天:教室里的座位从随意放置变成了队列形式;一个核心领导人;正襟危坐;发言需要举手并得到允许,同时发言时需要起立。总之规定了纪律。
  2. 第二天:按照成绩重新安排了座次,好坏互相搭配;进行了一次步调一致的统一行动——跺脚;统一着装。开始强调团结。
  3. 第三天:这个团体有了名字——”DIE WELLE”(浪潮),并且开始着手设计标志,在互联网上建立主页。随着宣传的开始,“浪潮”的影响开始扩大,很多人参与了进来,也有少数人退出并开始对“浪潮”感到不安。
  4. 第四天:和“浪潮”这个名字相呼应的问候手势诞生了。

和 “浪潮”相对应,让我想了“少年儿童先锋队”(少先队):Rainer规定出来的课堂纪律和我转学后第一天老师提出来的要求绝无二致;座次的安排规则我也遇到过(顺带提一句,我读书的时候几乎清一色男同桌,一大遗憾),至于统一着装和统一行动,我在小学时参加过不少要求白衬衫黑裤子的大型团体活动;“少先队”算是团体的名字,红领巾是标志(我经常在每个早上为了把红领巾系的好看而花费十分钟以上),队礼的手心到底向前还是向下我一直没有搞清楚;除此之外我们还有队歌,还有入队仪式(我就是在烈士陵园光荣入队)。这样一比较我们远比“浪潮”正规多了。

其实这些事情本身都算不上独裁,这些特征只是建立独裁的必要条件。真正引起不安的是这个团体开始封闭,敌视不同意见者。电影里Rainer之所以对局面失控,很大程度是因为团队的领导只有他一个人,而这个团体在不断壮大,另外这只是一群青年人(后来连几个小学生都参与其中),夹带着本身就具有的冲动和易受感染,所以后面做出了很多出格的事情。至于结尾处一个学生因为无法接受“浪潮”活动结束的事实而选择自杀,更大程度上只说明了集体对于个体的重要性,结合他的家庭原因,都不足以说明这是独裁带来的后果。

抛开体制之类的话题,Rainer在活动周上做的这些试验,对于如何迅速建立一个具备高度组织纪律性的团队十分有效。我就亲身经历过一次:在一次公司组织的培训课上,讲师就采取了类似的方法,按区域将学员分成几组,每组分别为自己的团队起名字,想口号,并规定不许随意讲话,不许随意接电话,参与问答时举手发言,而且旁边有专人监督并进行加分或者扣分。于是在那次培训中,所有人一反常态,培训时秩序井然,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那是我第一次对这种方式产生深刻印象。

再扯远点,最近正在对1978-2008这三十年大唱赞歌,如果做个比喻,也正是改革开放挽救了“浪潮”。

8块和10块

出租车里,我正在付款准备下车。

我:师傅撕一下票

师傅:啊?

我:撕一下票

师傅随手拿出一张给我,我看了一下金额是8块,表上是10块。

我:这是8块,不是10块

师傅:你再仔细看看,怎么不是10块了

我:你看确实是8块,没有10块。

这时候我电话响了,接电话。

师傅不知从哪里又拿出一长条发票来,递给我,这里面总有10块的吧。(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撕计价器打印的票,他也没绕路啊,走了两天这段路都是10块)

我忙着接电话,觉得也对,拿着票就走。

进房间想起从那一长条里挑一张10块的出来,发现每张都是8块的!

他奶奶的。

PS:在沈阳已经呆了3天多,用这件事tag沈阳不太公平。沈阳给我的印象是小时候姥姥家柜子门上插着的明信片里一长条花蕊形灯火通明的街道,而不是这一长条8块发票。

做了一把保守人士

话说对WP2.7后台界面的第一印象不太好,让我第一次对新版WP产生了抵触情绪。此后对于2.7的Beta版以及2个RC版本也都无动于衷。但是终于有一天没忍住,把公司内部的WP升级到了WP2.7 RC1,第一次在demo之外看到了2.7的后台真面目,其实英文的效果还可以,就是中文字体比较难看,同时右上角那个快速链接的灰色背景也有点不搭调。对于2.7把菜单栏从顶部挪到了左侧的变化,即使不喜欢也只能默默接受了。

待正式版放出后,我已经基本接受了需要在左侧选择一系列功能这个现实,即使有插件仍旧能够实现将菜单恢复至顶部,但丑陋无比,和简洁明快的新版图标比起来实在相差太远。于是我只坚持抵触了一天左右的时间,就在网通的龟速下把原来的2.6.5升级至2.7,而且昨天整晚一直默默对着新后台,一边欣赏一边适应。

前两天一直在对各软件的新版本抱怨不停,难道就这样慢慢变得保守了。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好像大学时候确实只一眼掠过了王朔的这部小说,整部电影从头看到尾找不到一点熟悉的印象,和看《看上去很美》的时候完全不是一回事。在坏了空调的屋子里缩在椅子上看由喜欢的作家写的没看过的作品改编的同名不同地儿的电影也算得上是一个不错的周末了。电影看完之后我又到网上找了这部小说,当然只能粗略的看一部分,所以判断不出电影是否忠于原著,不过整体上还是在讲原著里的故事,有些细节比如厨房里煎鸡蛋的情节也搬了进来,只是把背景搬到了香港,所以肯定也做了相应的改动。

对比电影和原著的区别意义不大,不过我一直在想大学里没有读完这部小说或者是看完迅速忘掉一定是有原因的,刚才在网上看了一会儿之后才觉得肯定是对白不够贫,所以才没有吸引功利的我继续看下去。但电影里开头在宾馆敲诈嫖客的那一段台词配上主角带点京味儿的语调还是让我笑了出来。这样的情节并不多,再后面的京腔都是伴随着狂躁的情绪夹杂着不安的表情。同样是好女和坏男的纠葛,因为没有一丝的心理独白,电影里的男主角王耀比小说里能够让人看到心理活动的主人公显得更加冷酷,而在海边演绎的几段场景又稍微中和了这种的冷酷感觉。剧情上有几处意外,让女主角丽川献身参与敲诈本已经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料之中,但在十分钟的约定上故意迟到更是把坏男演绎得残忍无情,后面丽川选择和男主角的好朋友结婚也让人更加对后面的剧情充满了猜测。结局发生在倒叙讲述完毕之后,本以为王耀怀抱丽川的骨灰埋在沙滩里会是最后的长镜头,但沙子下面的枪声又解答了观众的不解,这更是给丽川的答案。

电影算是一部文艺片,单独来看可能跟王朔根本不搭调,但不确定是因为事先知道这是基于王朔作品改编的缘故,还是导演和演员都恰到好处,看完到最后给人的感觉还真的感觉到或者是接受了这里面确实带着王朔的风格。最后挑个不足,电影的音乐有些一般,没有伊莎贝拉那么好听。

再最后就是关心谁能把《我的千岁寒》也拍成电影,了却我读不下去的遗憾。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