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 WELLE

电影把1967年发生在美国的故事挪到了现代德国,讲述的是在一个中学的5天教学活动周里,由一位老师Rainer在以独裁政治为主题的课堂上带领一群学生进行的一场教学游戏,本来活动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民主的优越性,但最后却通过这场活动演示了独裁统治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和This is England以及美国X档案不同,电影里没有涉及到具体的思想主张,仅仅在快到结尾的时候,Rainer在礼堂里用这场运动回答了活动周的第一节课上关于独裁统治能否在当今再现的问题。

既然这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本身应该没有影射什么的嫌疑。有意思的是在开始的几堂课里,我一边看一边回想自己的小学时代,发现当时的情形与电影里讨论的独裁的基本特征如此相似:

  1. 第一天:教室里的座位从随意放置变成了队列形式;一个核心领导人;正襟危坐;发言需要举手并得到允许,同时发言时需要起立。总之规定了纪律。
  2. 第二天:按照成绩重新安排了座次,好坏互相搭配;进行了一次步调一致的统一行动——跺脚;统一着装。开始强调团结。
  3. 第三天:这个团体有了名字——”DIE WELLE”(浪潮),并且开始着手设计标志,在互联网上建立主页。随着宣传的开始,“浪潮”的影响开始扩大,很多人参与了进来,也有少数人退出并开始对“浪潮”感到不安。
  4. 第四天:和“浪潮”这个名字相呼应的问候手势诞生了。

和 “浪潮”相对应,让我想了“少年儿童先锋队”(少先队):Rainer规定出来的课堂纪律和我转学后第一天老师提出来的要求绝无二致;座次的安排规则我也遇到过(顺带提一句,我读书的时候几乎清一色男同桌,一大遗憾),至于统一着装和统一行动,我在小学时参加过不少要求白衬衫黑裤子的大型团体活动;“少先队”算是团体的名字,红领巾是标志(我经常在每个早上为了把红领巾系的好看而花费十分钟以上),队礼的手心到底向前还是向下我一直没有搞清楚;除此之外我们还有队歌,还有入队仪式(我就是在烈士陵园光荣入队)。这样一比较我们远比“浪潮”正规多了。

其实这些事情本身都算不上独裁,这些特征只是建立独裁的必要条件。真正引起不安的是这个团体开始封闭,敌视不同意见者。电影里Rainer之所以对局面失控,很大程度是因为团队的领导只有他一个人,而这个团体在不断壮大,另外这只是一群青年人(后来连几个小学生都参与其中),夹带着本身就具有的冲动和易受感染,所以后面做出了很多出格的事情。至于结尾处一个学生因为无法接受“浪潮”活动结束的事实而选择自杀,更大程度上只说明了集体对于个体的重要性,结合他的家庭原因,都不足以说明这是独裁带来的后果。

抛开体制之类的话题,Rainer在活动周上做的这些试验,对于如何迅速建立一个具备高度组织纪律性的团队十分有效。我就亲身经历过一次:在一次公司组织的培训课上,讲师就采取了类似的方法,按区域将学员分成几组,每组分别为自己的团队起名字,想口号,并规定不许随意讲话,不许随意接电话,参与问答时举手发言,而且旁边有专人监督并进行加分或者扣分。于是在那次培训中,所有人一反常态,培训时秩序井然,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那是我第一次对这种方式产生深刻印象。

再扯远点,最近正在对1978-2008这三十年大唱赞歌,如果做个比喻,也正是改革开放挽救了“浪潮”。

8块和10块

出租车里,我正在付款准备下车。

我:师傅撕一下票

师傅:啊?

我:撕一下票

师傅随手拿出一张给我,我看了一下金额是8块,表上是10块。

我:这是8块,不是10块

师傅:你再仔细看看,怎么不是10块了

我:你看确实是8块,没有10块。

这时候我电话响了,接电话。

师傅不知从哪里又拿出一长条发票来,递给我,这里面总有10块的吧。(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撕计价器打印的票,他也没绕路啊,走了两天这段路都是10块)

我忙着接电话,觉得也对,拿着票就走。

进房间想起从那一长条里挑一张10块的出来,发现每张都是8块的!

他奶奶的。

PS:在沈阳已经呆了3天多,用这件事tag沈阳不太公平。沈阳给我的印象是小时候姥姥家柜子门上插着的明信片里一长条花蕊形灯火通明的街道,而不是这一长条8块发票。

做了一把保守人士

话说对WP2.7后台界面的第一印象不太好,让我第一次对新版WP产生了抵触情绪。此后对于2.7的Beta版以及2个RC版本也都无动于衷。但是终于有一天没忍住,把公司内部的WP升级到了WP2.7 RC1,第一次在demo之外看到了2.7的后台真面目,其实英文的效果还可以,就是中文字体比较难看,同时右上角那个快速链接的灰色背景也有点不搭调。对于2.7把菜单栏从顶部挪到了左侧的变化,即使不喜欢也只能默默接受了。

待正式版放出后,我已经基本接受了需要在左侧选择一系列功能这个现实,即使有插件仍旧能够实现将菜单恢复至顶部,但丑陋无比,和简洁明快的新版图标比起来实在相差太远。于是我只坚持抵触了一天左右的时间,就在网通的龟速下把原来的2.6.5升级至2.7,而且昨天整晚一直默默对着新后台,一边欣赏一边适应。

前两天一直在对各软件的新版本抱怨不停,难道就这样慢慢变得保守了。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好像大学时候确实只一眼掠过了王朔的这部小说,整部电影从头看到尾找不到一点熟悉的印象,和看《看上去很美》的时候完全不是一回事。在坏了空调的屋子里缩在椅子上看由喜欢的作家写的没看过的作品改编的同名不同地儿的电影也算得上是一个不错的周末了。电影看完之后我又到网上找了这部小说,当然只能粗略的看一部分,所以判断不出电影是否忠于原著,不过整体上还是在讲原著里的故事,有些细节比如厨房里煎鸡蛋的情节也搬了进来,只是把背景搬到了香港,所以肯定也做了相应的改动。

对比电影和原著的区别意义不大,不过我一直在想大学里没有读完这部小说或者是看完迅速忘掉一定是有原因的,刚才在网上看了一会儿之后才觉得肯定是对白不够贫,所以才没有吸引功利的我继续看下去。但电影里开头在宾馆敲诈嫖客的那一段台词配上主角带点京味儿的语调还是让我笑了出来。这样的情节并不多,再后面的京腔都是伴随着狂躁的情绪夹杂着不安的表情。同样是好女和坏男的纠葛,因为没有一丝的心理独白,电影里的男主角王耀比小说里能够让人看到心理活动的主人公显得更加冷酷,而在海边演绎的几段场景又稍微中和了这种的冷酷感觉。剧情上有几处意外,让女主角丽川献身参与敲诈本已经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料之中,但在十分钟的约定上故意迟到更是把坏男演绎得残忍无情,后面丽川选择和男主角的好朋友结婚也让人更加对后面的剧情充满了猜测。结局发生在倒叙讲述完毕之后,本以为王耀怀抱丽川的骨灰埋在沙滩里会是最后的长镜头,但沙子下面的枪声又解答了观众的不解,这更是给丽川的答案。

电影算是一部文艺片,单独来看可能跟王朔根本不搭调,但不确定是因为事先知道这是基于王朔作品改编的缘故,还是导演和演员都恰到好处,看完到最后给人的感觉还真的感觉到或者是接受了这里面确实带着王朔的风格。最后挑个不足,电影的音乐有些一般,没有伊莎贝拉那么好听。

再最后就是关心谁能把《我的千岁寒》也拍成电影,了却我读不下去的遗憾。

换脸季

除了FM2009和WP2.7, MSN(或许该叫Live Messenger)和GoogleReader也各自更新了外观。

MSN2009Beta版变化很大,但越变越QQ。最明显的就是加了群功能,刚试验了一下,能建不能退,估计不是功能问题,可能是服务器放得太远了。默认头像变化也很大,应该说默认去掉了头像,只有Favrites组里的才有,也延续了Vista头像风格,就是感觉那个边框粗了点,看久了容易审美疲劳。现在的各联系人名字前面默认显示的是用颜色代表状态的一个方形点,看起来比较整齐,适合现在的清爽界面。最不方便的,是一条条跟广告一样的What’s New替代了原来名字旁边的小星星来提示个人更新,现在好了,各家Space的更新都看不到了,连Space页面哪里进我还没找到。剩下就是字体问题,文字输入框的字体可以自定义,比如设成微软雅黑,但是发出去之后,在聊天记录显示区域的字体又恢复成默认的宋体了,这样一对比还不如不提供修改字体的功能。还有就是聊天框头像放在左侧,表情工具栏移到了底部,难道Microsoft的MSN产品经理换人了?没见过这么否定自己的。这不是MSN 2009,这是MSN inverse。不能再挑了,再挑就忍不住回退至上一个更难看的版本了。

打字时候QQ2009也安装完毕了,第一感觉不错,一键隐藏Panel,联系人、群组和最近联系人的排列方式改为横向标签,并添加了滑动效果。聊天工具栏很有特色地添加了一个Report功能。两款软件经过2009版本的演化,明显是MSN在向QQ靠拢,Tencent可以不再怕被人说农民了。

早上打开GoogleReader吓了一跳,乍一看页面也变清爽了,可是好看的圆角元素被去掉了,在List显示方式下面很难看。

其实我评价外观是很不靠谱的一件事情,审美太容易疲劳,今天顺眼的东西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又想换了。不顺眼又不能换还得用的东西实在太让人痛苦,什么时候这些软件能够像WOW一样弄个插件,自己定义按钮位置,更改界面元素。这样敲字的时间能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使用Google的feedproxy

RSS技术改变了我的互联网使用习惯,GoogleReader是我的个人门户,只要某天忙得没时间看,下班前一打开肯定数十条未读。当然各种变态的社会新闻和一些好玩的标题党还得去新浪上找,看体育版的标题更像是在读武侠小说。GoogleReader的订阅里也有标题党RSS——华尔街日报,我没有分类订阅,直接把【所有新闻】扔了进去,每天光标题的信息量就足以让我这种门外汉目不暇接,只能不停地点”Mark all as read”。

今天在GoogleReader里乱点,忽然发现了http://feedproxy.google.com链接,乖乖,以前在教育网养成的条件反射,看到proxy字样就像发现了新大陆。点进去的redirect地址更证实了这就是某被封的国外rss托管服务,赶紧弄了个插件把blog的默认rss地址重定向过去,不知道这个服务啥时候开的,能存活多久,能用一天算一天吧,多少这也算个服务。

http://feedproxy.google.com/richieblog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