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s blog上正在进行关于中文和英文的热烈讨论:(一)、(二),aw最后的结论是“中文更适合陶冶情操;英文简朴实在,更适合科技应用”。恰好我也喜欢并且正在使用英文操作系统,其中的卷标、文件夹,文件名也尽量多的用英文来命名,当然由于水平和交流成本等原因,这些仅限于自娱自乐。选择使用英文系统并不是水平有多高,而是Windows XP的“Clear Type”功能使英文看起来更舒服,仅此而已。后来又发现使用英文命名可以在explorer中直接通过首字母在大量文件和文件夹中进行快速定位和查找(直接点击键盘上对应的字母按键即可),于是变本加厉地在自己的计算机中更多地使用英文。生活中很多选择的出发点也就是这么简单。
语言是需要氛围的。客观来讲,aw“想把需求文档、维护文档、功能设计文档全部写成英文的”,多半是由于这些开发语言和工具几乎都在印欧语系的环境下被创造出来,大部分技术资源以英语为主,这就是做开发所面临的语言氛围。我自己也遇到过一次“语言氛围”带来的麻烦,在这篇post的后半部分就说了使用中文Vista时不得不转换到英文界面才得以解决问题。类似的领域还有化学,人们设想过用中文来编程,可从来没听说有人尝试用中文来表达化学方程式。对于语言效率等的量化研究是基于该语言已经应用的领域来进行,所以会得出在这些方面英文优于中文一说。如果计算机技术在东方发明,古人在炼金的时候能琢磨一下原因,那现在对于语言进行量化研究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不能说这些现代技术和理论之所以起源于西方就是因为语言问题吧:) 时势造英雄,语言也是趁势发展的。
所以因为aw喜欢英文开发环境而指责他“崇洋媚外”有些过分了。类似的指责更多地开始于“海归”的大量出现,他们回国后时不时在母语中掺杂英文,一时惹起很大反感。不排除说话者带有虚荣和炫耀的心态,而反感者也有点嫉妒和蔑视的意思。抛开心理因素,公平地讲,有些词语不是很能准确地翻译过来的,比如RSS, feed. 即使按照双星将Double Star翻译成“达堡思达”的译法也很难,要么就是学IBM,生涩地翻译成“国际商业机器”,不过现在几乎很少见到这么叫的。能像Oracle这样完美地翻译成“甲骨文”的例子还真不多,所以“海归”们“出海”后接触到的词语翻译不过来是很正常的。
“中文更适合陶冶情操”应该针对以中文为母语的人来说更贴切。就算用几十上百种语言说“我爱你”能打动对方,不过简短几句汉语诗词更能让人长久回味。因为这是用最擅长的母语来表达的,说其他语言的人们也不见得只简单的“我爱你”,但是不会比我们更简短而优雅。哈哈,此时效率反过来了。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哪个更好不重要,重要的是交流对象。常年在外的人一时说不出家乡方言总会解释为很久没人陪他讲,假如一下子把他的同乡推到跟前,很可能他的家乡话就脱口而出了。说写都是如此。
如果确实要在这两种语言或者其他语言之中比较出结果,那我们还是找个外星人来做裁判吧:)
Reasonab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