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月3.3万公里的电车感受(二)

关于自动辅助驾驶

最近有几次都在梦里开手动挡的汽车,与之相对应的另一个方向,应该就是自动辅助驾驶(Autopilot),再极端就是完全自动驾驶(FSD)。我很少使用AP,除非是堵车+极度疲劳(昏昏欲睡)时,再就是有非看手机不可的时候,会打开AP自动跟车。现在抓拍开车用手机的摄像头越来越多,第二种情况基本不会出现了。

如果单单谈论Model3的行车安全,前撞预警功能帮我防止了几次可能的追尾事故(主要是发出警报),代驾触发过一次紧急制动(当时我在副驾上的感觉),还有时而有用、时而多余的变线预警和自动避让,当我的预判足够准确时,偶尔会忽略车辆的提醒,强行操作变道。

不要依赖所谓的雷达和超声波传感器,我提车第一周就在停车时蹭到了左前保险杠,第一次全责事故是上个月在极缓行向右转车道变线时发生的,当时天黑+对方在盲区+车辆无任何提醒。

其他需要做好心理准备的问题

18个月3.3万公里的电车感受(一)

与汽油车在驾驶感上的区别

我的驾龄并不长,汽油车开得最多的是Smart和现代伊兰特,累计里程差不多1万公里,这两辆车都有独特的油门节奏,驾驶差异还是挺明显的。当我开上电动车之后,我发现这差不多就是我之前“骑过的电动车”的输出节奏——踩”油门”就会瞬间加速,如果有急性子BUFF加成,车内乘员一路上就会跟坐过山车一样,晕车是家常便饭。所以有人总结电动车是开的人爽,但坐的人痛苦。第一次试驾Model3后,我开着朋友的比亚迪唐回家,不负责任的说,这两辆车的加速节奏并没有太大差别,我猜测其他型号的电车也差不多这样。所以至少对我来说,电动车需要有意识的控制油门,才能实现汽油车那种相对平滑的无感加速。我最近意识到这一点后,收敛了驾驶风格,车内乘员满意度显著提升。

Model3

临近年底,又是盘点一年的时候,但又不太想总结2020,索性记录一下去年购买Model3的来龙去脉,时间略有久远,记多少就写多少,有些事件可能会有偏差。

不得不考虑买一辆车

时间往前推到2010年的这个时候,北京购车摇号政策即将落地,当时新闻上说经销商展示的面包车样车都被抢购一空,抢购的方式甚至包括拿砖头砸车…而我,则不慌不忙地在2011年1月4日凌晨完成了北京市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信息系统的账号注册,并一度为摇中之后选择哪款车型而一直纠结。

推荐几款Garmin表盘

去年的生日礼物是一支Garmin Fenix 6 Sapphire,虽然标榜的是全能型户外运动腕表,但其实我更感兴趣的是数据量丰富,样式多样的表盘,另一只机械表基本就被束之高阁了。

Garmin手表功能虽然强大,但是与之匹配的移动端APP质量实在不敢恭维,捏着鼻子用了一年,勉强留下来几个觉得比较耐看的表盘,因为一大硬伤是屏幕精细度不够,有些表盘锯齿感明显,光看预览图就兴趣全无。尤其是指针类模拟表盘,目前还没发现耐看的主题,因此下面简单推荐的表盘,基本都是数字表盘,推荐形式也比较简单,链接到官网的地址外加预览图,表盘具体说明可到官网上查看,另外以下表盘应该是包含收费的,可试用后自行选择:

1. Infocal

The lonely post in 2016

距离2016结束已经不足10天,忽然发现今年连一篇BLOG都还没写,实在是时光机建立以来最疏于更新的一年。

然而今年的剧情却是跌宕起伏,有得有失。得到的已然付出了代价,失去的只能在记忆中无限缅怀。

最疼我的姥姥在今年走了,以90多岁高龄和她最后几年的生活状态来看,虽然对她和家里人是一种解脱,但失去至亲的悲恸总让我觉得从前本能做得更好。只在梦里见到过姥姥一次,她说过得很好,貌似刚刚旅行回来。醒来只有无语凝噎。

15~16年应该是职业生涯中迄今最难忘的一段冒险,经历了团队从建立到解散的全部过程,以最美好的目标开始,以不能更糟的结局收尾。但这也是收获最多的一段经历,尽力而为但结局不遂人愿的剧情并不是那么容易碰到。有些经历,早比晚好,有比无好。

看起来2016是个糟糕的一年,但是在2016想明白很多事情,相比较而言,算是觉醒的一年。本来2016是非常值得总结的,但这一篇纯粹是为了避免在年份上留下空白,而匆忙准备,略显简短。

更多故事,请带酒来。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