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ideas via phone

十月份的post数量创了新高,跟前几个月沉迷WOW时形成鲜明对比。主动改变状态是一方面原因,但专注游戏那会儿也没有完全放弃blog,只是想起一个能写下来的主题时总是不在电脑前面,等坐下来时又忘了之前闪现的小火花。就这样,无数个有可能获得诺贝尔BLOG奖的机会都溜走了。

其实不只是写BLOG的灵感,其他稍有些价值的想法都可能在大脑中只跟你打个照面就溜走,再以后就基本再没有机会一睹芳容。在这情况下,用纸笔记录,或者保存在几乎人手一部的手机中都是解决的办法,但是纸笔不是随时带在身边,手机如果没有记事本,放在短信中不知何时就被发送或者误删除掉,而且估计不少人都不喜欢在blog的时候还要东找找纸,西翻翻手机。一些微型blog已经开始支持通过短信进行发布的功能,但那毕竟不具有完全的私密性(还没试过能不能只发送不发布),不过改造起来想必非常简单,可能只需要改动一个参数,再公布一个接入号码就可以实现只记录在互联网上而不发布出来。

这也许也可以理解为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汇总,最后通过互联网在一个页面上呈现(给自己)。Blog的出现远早于twitter、饭否之类应用,但是仅由于其“mini”的特征才想到利用短信功能。在技术上没有什么差异,然而对于用户来说,这完全是另一个需求——满足个人信息管理的需要。当然对于记忆力好的家伙,这只能是嘲笑别人的把柄。

G.cn上线,B.cn还在寻求合作

Google发布了搜索页面登陆捷径G.cn,很自然地就查看了一下B.cn是否有反应,结果显示该域名还在寻求合作。看来A-Z.cn要迅速地升值了,ASDFHJKL应该比较贵。

Mozilla Desktop

在一个网页不起眼的角落看到一则新闻(还顺带发现了Mozilla Labs):

Mozilla Labs 发布了一款叫做Prism的软件,能够将Gmail, Twitter, Facebook之类的互联网应用“从Firefox中脱离出来,直接在桌面上运行”。目前仅有Windows平台版本。

之前我对Firefox能够集成各种互联网应用已经赞不绝口,此次Mozilla终于直接“摸到了桌面”上。Web2.0应用会越来越多,围绕其开发的扩展也层出不穷,也许是担心单薄的Firefox承受不住如此压力而推出Prism,不过Mozilla的解释为

传统(保守)用户更喜欢和桌面应用程序打交道,同时他们还在越来越多地使用互联网应用。但是后者总是固执地只提供基于web浏览器的document-centric界面,使得用户只能通过类似“前进” “后退”一样的控制以及通过地址栏来对应用进行操作,而不能同应用本身互动。

上面那段解释的前半部分容易理解,最后一句就不知道Mozilla要如何让用户同应用本身进行互动了。不管怎样,Mozilla主动承担起了改善用户桌面体验的任务,“并不是搭建一个平台来取代web”的声明也向这些Web2.0服务提供商表明了善意,Mozilla仅仅是将传统程序和web应用二者的长处结合起来,这些可能是Firefox3的新特征吧,Mozilla称之为”The Best of Both Worlds”。 由于还没有下载使用,仅仅通过软件的介绍和截图,我初步判断这只是结合了passwords, cookies, 以及用户一些使用习惯的“增强快捷方式”,更多介绍还是到Mozilla实验室看一下,再写就要翻译完了。

不过个人还是觉得这个Prism似乎是Firefox3的过渡产品,实验室嘛。

Google plus

WiMax终于挤进3G标准, 有人欢喜有人皱眉;Facebook身价被微软”搅和”到150亿美刀,众人大概又跟着流口水——这大概是这两个行业在10月份甚至本年度最被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了。此时互联网巨头Google在大陆的谷歌则相对低调地发布了“短信搜索”服务,移动搜索、手机地图、资讯和短信搜索,谷歌目前已经拥有4项移动服务。尽管Google在国外早已推出“短信搜索”,但站在市场的角度,可以说谷歌正式进入了国内主流电信业务领域。

中国的移动通信用户数早已超过互联网用户的数量,同时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让人看到了这两类网络实现广泛业务融合的可能:互联网用户已经开始通过手机使用IM、Twitter类业务;待移动互联网的资费下降到目前语音服务一样的白菜价时,BlackBerry类业务也就不再那么高端。当国内的电信业功利地寻找3G时代的可能的killer application时,要么闭门造车凭空臆想,要么就出海到国外寻求灵丹妙药,既对互联网业务的变化发展充耳不闻,又忘记了GSM时代火爆的短信业务在国外并不是那么吃香。谷歌这四项移动服务几乎就是互联网业务的移植,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还没有包含“互动”等所谓Web2.0的元素,2/2.5G和3G对用户的影响可以简单比喻成Modem到ADSL的飞跃,谷歌显然已经瞄准这一“新”市场

但是这个市场同互联网还是有区别的,最明显的就是有运营商横亘在企业和用户之间。移动运营商对移动互联网的掌控将远强于固网运营商(电信/网通)对于互联网的影响,有着Google背景的谷歌能否处理好与运营商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能否在移动互联网上继续现有的辉煌,因为在“户口”问题上,运营商有时候是有些偏心的。

一说3G就谈标准,提起互联网创业就扯到融资上市,想到搜索引擎就拿出排名,这就是现象。谷歌看起来先行了一步,互联网上的创意很容易抄袭,但是挪到移动互联网上就不是那么回事了,门槛会一个接一个,先入才能为主。技术上都不是问题,但规则完全是另外一套,等大家开始学的时候,谷歌可能已经成了老师。

根据WTO协议,电信业开放之后,一直没有见到忐忑中等待的外资进入。大胆假设一下,如果Google揣着钞票和一个集成了大把应用的Google Phone来中国投资电信业,那无疑会出现一个新巨人,到那时候这种模式如何复制?

No Smoking in the office

办公室的墙上贴着一张A4纸,上面写着“为了他人健康,本办公室禁止吸烟”。贴这张纸是因为办公室的同事里有一个小女生,大概三个月前她又返回学校继续学业了,所以现在,这张纸被七个烟民熏得有点泛黄。

我算是个没有烟瘾的烟民,可以一周不抽烟,也能熬一晚抽一包。同时对二手烟有点敏感,自己不抽时就很排斥其他的二手烟,这大概可以称为烟民的怪癖了。年初刚搬到这间办公室之后就贴上了那张“禁烟纸”,既是照顾小女生同事,也给自己们上了紧箍咒。虽然贴上之后没有完全禁止,但总是要打开窗子,走个形式征得“同意”,然后再拿烟点火。这个程序也只是办公室内部使用的,其他部门的烟民过来做客,都在看到墙上的提示之后,拉着烟友到楼道吸烟区里过瘾去,即使副总也没例外过。

小女生离职回学校之后,办公室的人员陆续增加到了7个人,而且都是深度不等的烟民。情况从以前的小心翼翼变成了肆无忌惮,现在甚至有朝“无标示吸烟区”发展的趋势:

  • 墙上的标语已经没有参考价值,现在可以想抽就点;
  • 烟草共享计划悄然启动,新烟点前先给周围各发一根;
  • 其他部门同事很灵敏地发现“禁烟纸”失效,有事没事也都过来发一圈。以前一副总经常过来拉同事到走廊过烟瘾,现在时不时也来发一圈,他办公室内外7个人,男女比例1:6,现在过来终于有归属感了。
  • 其他女同事开门进来第一反应经常是皱眉然后扇鼻子,比较严重的一次是开门跨进一步然后马上皱着眉头退出去了,那次的罪魁祸首是我。

大概也只有all smokers或者all males的办公室里才能出现此种情景了,烟民也许会估计女性的感受,但难为了同样不吸烟的男同胞们。幸好我这种不喜欢二手烟的烟民靠着窗子,不然处境是最尴尬的。:P

Words Jam

生于80年代头几年,不知不觉开始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处于这种状态,你的Blog不可能跟60、70年代们一样悠然。一时找不到更好的形容,只能挤出这个词。不准确,但能体会他们的收放自如。这一两年space,QZone疯长,更新频繁的内容多数为Journallike,尽管决定不写类似的东西,但也只是能保持在“Journallesslike”的状态,悬在半空的感觉很难让人不丢点什么说出来。关于80的状况已经被说得太多,这块大陆上的每一代人总有典型的社会特点,由于互联网的存在,关于这一时代的描述被从来没有过的无限放大和传播,大量的消极和不满情绪更迅速蔓延——可能是这种情绪更容易记录。老人们之所以有很多故事可讲是因为当时没有方便的记录工具,现在的blogger,spacer和zone master们在年老后被要求讲故事的时候,很可能要丢出一个URL地址…

西昌归来

走了趟“月城”西昌,比实际情况早到了一天,比计划迟回了一天。海拔1000多米也没见到阳光,不走运遇到小雨,冷。

一去一回,算是认识了成都北站和成都南站。在北站不管三七二十一被抓去查 ID Card,在西昌站无聊得去网吧打发时间。成都号称“来了就不想离开”,西昌也标榜“春天栖息的城市”。家在西昌的同事调侃说西昌是一座来了就离不开的城市:车票难买,走不成!——80的车票需要加20的手续费,而且这可不是什么黄金时节…

在西昌的几天只顾着喊冷,接触电脑的时候都是伴随着卡巴斯基撕心裂肺的惨叫,根本没有心思上网。回来打开电脑,Google Reader有37条未读,Wordpress有三个插件升级。难道互联网一日不上也要如隔三秋了?

Back to Top